close

  七歲時讀了四大名著的兒童本,然後自此並沒有拜讀正本的意欲。

  近年即使想了很多好故事,但就是感到自己力有不逮,文筆不夠精煉華美此其一,然重點在於無謀與幼稚。所以總應該放下漫天的幻想,然後好好拜讀前人的著作。

  於是現在才真正讀了羅貫中寫的《三國演義》,為免不才轉瞬忘記,因此撰讀後感一則。

 

一、書中所用的計謀

  由於本人好愛與智力有關的東西,因此對書內的計謀最感興趣,歸納而言也只有火攻、水淹、埋伏、聲東擊西、虛張聲勢、奪糧、斷後路、掘地道、建土山、分散敵人兵力、竊聽、離間、裝神弄鬼、驕敵人之兵、創新、堅守、 讓敵人不能心平氣和、殺其首領、找援兵、拖延、詐降。

  日光之下無新事,但是出奇不意即可讓熟讀兵法、心思慎密的人大敗。

  其中最讓我深刻的是空城計,而此計只因司馬懿太了解孔明的謹慎,再觀孔明也知道他明白自己的謹慎,才可以以二千五百兵之力驅數萬大軍。謹慎的孔明知道自己逃走也沒有用,所以藉著對敵人的了解兵行險著。他也自知是個慎重之人,故不到絕境也不會如此犯險。

  所以使用這個計謀既要知己知彼、也要評估情勢、臨危不亂、突破常規,這是無論讀了多少本兵書也無法擁有的才能。

  孔明,用計如此,真神人也! 古人猶不及矣!

 

二、遠離害己害人之小人

  書中有很多時候因奸佞小人的讒言致令主公失陷、忠臣遺憾,親賢遠小乃自古之常理。

  為甚麼小人能得逞?皆因主公的自以為是或者自卑,若君為賢人,何用別人奉承、信用諸多猜忌?

  雖然我對於忠義真的不太理解。

三、忠義?

  我不明白當一個人的主上昏庸無道,為主上而死的人竟被視為忠而不是愚?這豈不是害了大局?害了百姓?

  大家可能以為女人感性,不﹗我覺得還是男人感性多了,為了兄弟失卻大義(像劉備要伐吳為報關羽之讎而縱容竊國的魏國),為了昏庸或無能之主丟了性命,雖然當中描寫了一群列女,但要明白這些綱常倫理乃出自男人的想法。就單一個體而言,不論自己是甚麼人,在甚麼時候,也有人死忠於我,當然感動。

  但當自己是一個大人物,能控制很多人的性命的時候,因私忘公好嗎?對一個人忠而負了百姓還算忠義嗎?

  任何時候個人都認為大局最重要,如果如何也要死,而「忠義」可以保全家,當然要忠義。但為了報一人仇而要很多人死,你的兄弟是人,其他人不是人?

四、善待下屬、守份

  為甚麼不能只為一己之私?因為下場可能與張飛、呂布一樣,亂打將士、只顧兒女私情,自私自利最後丟了性命的將是自己。為了自己的下屬、國家也可能是自私,但你的自私大如諸葛亮,像他那樣關懷整個蜀國,那麼最少你不會被部下給殺了,甚至有敵人為你的死而感傷。

  守份還有不要貪自己不該貪之利,也不要急著出賣別人,這樣會自取滅亡。

  不過愚以為只有當大家互相有義氣才可守份。

五、落難也是一種福氣

  劉、關、張三兄弟如此剖心切腹,有難同當,有福雖同享,然而一朝富貴自認聚少離多。而且亦惹來更多的殺身之禍。

  看到關羽的死總覺得很傷感,雖然我認為劉備不應立刻報仇,但一直最親近之人也不能見上最後一面而身首異處,甚至自己要一段時間才知道,回想自己應該及早援助,那種感受一定很難受。

  落難使大家身心距離皆近,落難時的友情是很窩心的友情。

六、不要自誇、飲水思源

  劉備三顧草廬才得孔明,得孔明才得荊、益,最後連軍事謀略竟自把自為、不問孔明、終致一敗。

  如果以孔明之才,他可能就是自己的智慧之源,可以自誇。但當別人需要依靠別人,不論你最終地位高低,也不能忘本。

  不過,我相信再聰明的人也有失敗的時候,所以多收集意見、察納雅言是為必要。但若君沒有半點決斷力,最後錯信小人,可能還是不納言較好。

 

  關於故事本有一些較技術性的寫作手法可以分析,但本人不懂一定精確的詞彙,還是不要班門弄斧。

  我會繼續拜讀不同的古文(哈哈...其實此書很通俗、非常現代),因為古人的想法有點意思。

 

p.s. http://cls.hs.yzu.edu.tw/san/bin/text.asp <--三國演義全文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《三國演義》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ingyu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